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记注密码   忘记密码?
欢迎您访问激光与红外网! Welcome to LASER & INFRARED!
  明星企业
 
  支持单位
  展会专题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中国科学院张清杰院士将出...
·2024智能光子技术研讨会
·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闪亮来...
·中国科学院张清杰院士将出...
·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闪亮来...
·2024智能光子技术研讨会
·第九届中国(北京)军事智...
·BPC2024,聚首群英,邀请报...
  业界访谈
·月背“挖土”探秘,嫦娥六...
·上海硅酸盐所“超快掺钇氟...
·光智科技:5 月 10 日召开...
·“大气多参数探测光量子激...
·锐科激光牵头的2项国家重点...
·突发!三位大佬同日被查
·两项激光相关的项目入选20...
·中国芯片教父张汝京:一个...
·两项激光相关的项目入选20...
·中国芯片教父张汝京:一个...
·锐科激光闫大鹏获“国家卓...
  业界访谈    
郑永超 中国全面突破激光关键技术 成功研制大功率激光器
作者:郑金武 刘海英 赵淑霞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13-09-25    阅读次数:5988
副标题:记北京空间机电所空间激光探测专业总工郑永超


        三、投身航天事业
        早年间,郑永超就在开展激光雷达等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业内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影响力。与航天结缘,可谓是水到渠成。
        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专家组了解到国内也有人在做激光雷达研究,就开始考虑是否可将激光技术应用于飞船交会对接。郑永超进入了专家组的视野。为此,郑永超曾多次向工程总师等领导汇报空间交会对接激光测量雷达技术和相关方案。1998年起,郑永超开始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激光雷达的任务论证,并主持完成了我国神舟飞船交会对接激光雷达方案论证与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原理样机和工程样机研制、型号样机研制。在神舟飞船(八号、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中,激光雷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郑永超承担了我国实践七号卫星主载荷即卫星激光探测系统的研制任务。郑永超肩负使命,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组织了近百人的队伍进行攻关。
        “航天型号产品的研制,对细节的追求、对技术深层次的要求都非常高,对可靠性的要求近乎完美。需要每个人员都怀揣奉献、协作、包容的心,没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是干不出来的。”郑永超说,这次任务给了他自己学习、练兵的机会。
        任务研制刚开始时,郑永超所负责的部分总是落后。但郑永超不气馁,而是咬牙扛着。这种拼搏精神感染了整个团队,也感动了机关领导和总体单位。在卫星总体单位的指导帮助下,到任务后期,郑永超已经后来居上,保证了型号研制任务的圆满成功。一位高层首长在庆功会上用“一步登天”评价这一壮举。
        实践七号卫星虽然设计的寿命要求是3年,但事实上,目前这个卫星还在天上服役,远远超出了设计寿命期限。
        四、为了“光泽天地”
        2011年5月,郑永超作为高端人才之一,被引进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单位之一,也是我国空间光学载荷的专业和主导力量。研究所集设计、制造、总装、试验、测试于一体,致力于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火工装置技术、空间激光探测技术、航空光学遥感技术、复合材料结构成型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梦想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激光技术从出现以来,将其应用于空间活动就成为发展的重点方向。“中国也应该尽快发展这项技术。”郑永超意识到,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深入发展,航天激光技术必将担当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许多科研和工程任务中,空间激光技术是唯一手段,空间是激光发挥威力的最佳场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航天人绕不开去的一个问题。“激越梦想,光泽天下”,这是郑永超和他的团队对中国航天激光事业发展的愿景。
        事实上,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也是国内最早开展空间激光专业探索研究的单位。“八五”期间,研究所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星载激光应用效应研究,建立了相应的试验系统,取得重要阶段成果。“九五”期间,开展了星载激光雷达技术研究。“十五”期间,由研究所与外方合作研发的卫星测绘系统激光测高仪实现了中国星载激光测高零的突破,开创了中国星载激光测距的先河。“十一五”期间,研究所承研了国内下一代星载激光测距系统。激光主动探测与可见光、红外图像探测融合处理,极大地拓展了空间光学遥感的能力,使空间光学遥感如虎添翼,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如今,郑永超的到来,使得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在航天激光研究方面实现了新的提升。

3/1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最后一页
发表评论  
姓名: 匿名
主题:
请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注册新用户
  产经透视
 
·专注于高端实验室检测仪器国产化,凌光红外获...
·红外光学龙头光智科技2023年营收创新高,以产...
·这家企业为玻璃基板芯片制造商提供激光设备
·美国豪掷12亿美元,向以色列采购“铁束”激光...
 
  产业资讯
 
·激光技术为传统产业带来新动能,助力行业发展...
·山西移动建成国内首个全光低时延算力网智算中...
·四方光电:目前,公司拥有的热导、热催化、超...
·1分钟即可完成样品全光谱范围扫描与检测 绵阳...
 
   
  技术动态
 
·有望颠覆市场!湖北光谷实验室攻克短波红外成...
·深度学习赋能合成维度,定制你想要的光模态
·“桌面型”相干极紫外光源
·另辟蹊径——“热”规律实现受激布里渊散射光...
 
  技术专题
 
·Photonics Insights亮相第六届纳米光学前沿国...
·突破光刻壁垒!《中国激光》出版“极紫外光源...
·一种新型低成本、高效率光子集成电路
·面向片上集成的薄膜铌酸锂基高亮度可控空间模...
 
 
首页 激光与红外杂志 产业报道 光电技术 企业展台 产品展示 供求市场 展会专题 最新公告 关于我们
您是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杂志 京ICP备05019986号 Copyright©2004 www.laser-infrar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 0.534s ( Load:0.020s Init:0.032s Exec:0.128s Template:0.353s ) | DB :12 queries 0 writes | UseMem:2,054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