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记注密码   忘记密码?
欢迎您访问激光与红外网! Welcome to LASER & INFRARED!
  明星企业
 
  支持单位
  展会专题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中国科学院张清杰院士将出...
·2024智能光子技术研讨会
·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闪亮来...
·中国科学院张清杰院士将出...
·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闪亮来...
·2024智能光子技术研讨会
·第九届中国(北京)军事智...
·BPC2024,聚首群英,邀请报...
  业界访谈
·月背“挖土”探秘,嫦娥六...
·上海硅酸盐所“超快掺钇氟...
·光智科技:5 月 10 日召开...
·“大气多参数探测光量子激...
·锐科激光牵头的2项国家重点...
·突发!三位大佬同日被查
·两项激光相关的项目入选20...
·中国芯片教父张汝京:一个...
·两项激光相关的项目入选20...
·中国芯片教父张汝京:一个...
·锐科激光闫大鹏获“国家卓...
  技术专题    
超紧凑片上偏振控制器
作者:cmh        来源:中国激光杂志社网 
日期:2024-04-30    阅读次数:56
副标题:

   据中国激光杂志社网,于20240416日报道,偏振态(SOP)作为光子的基本属性,在通信、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医学诊断、远距离探测、材料分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偏振控制器是偏振应用系统的核心器件,可通过旋转波片及双折射效应等传统方式实现,但传统分立器件存在体积大、速度慢、可重构性差等问题。该封面文章提出了一种超紧凑、大容差、易调控的新颖硅基片上偏振控制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脊型硅光波导模式杂化效应,实现光波的水平偏振分量与竖直偏振分量的相互转化。进一步利用MZI结构及移相器,可调控两个偏振分量的能量比及相位差,从而实现任意偏振态之间的转换。由于其结构的完美对称性,该研究工作获得了目前报道的最高偏振隔离度变化范围,在相关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孙皓副研究员,清华大学

                                                                      Photonics Research 青编委

      偏振态(SOP)是光子的基本属性,包括线偏振、椭圆偏振、圆偏振等。由于偏振光独特的电磁波分布及传输特性,在通信、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医学诊断、远距离探测、材料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通常情况下,偏振光可描述为:

      其中ExEy分别是平面光波的水平分量和竖直分量,axay是它们对应的幅度,δx和δy是对应的初始相位,ω是光束的角频率,t是时间变量。光偏振态通常用偏振隔离度PER=10log10(ay2/ax2)和偏振分量相位差δ0=δy-δx来表征。因而,通过控制PER和δ0则可实现偏振态调控。

      此前实现片上偏振控制的主要思路是:入射光经过偏振旋转分束器,使其ExEy分量分别转换为两个分离的TE0模;再采用两个马赫-泽德干涉仪(MZI)调控这两个TE0模式的幅度比以及相位差;最后,再通过一个偏振旋转分束器进行合束输出。但由于工艺误差,偏振旋转分束器和MZI往往性能受限,目前报道的片上偏振控制器PER范围为20-40 dB,不足以覆盖庞加莱球表面。为了获得更大的偏振隔离度范围,可需要级联多个MZI结构,但进一步增加了系统复杂度。

      为此,浙江大学戴道锌教授团队基于其扎实的片上偏振调控器件研究基础,提出并研制了一种新颖片上偏振控制器,巧妙地利用特定尺寸脊型硅光波导的偏振模杂化效应,并引入双模MZI结构及移相器,进而实现两个任意偏振态之间的高效转换。该结构具有完美对称性,在90 nm波长范围内均可获得>54 dB的超大偏振隔离度范围(目前报道的最优结果)。相关成果发表于Photonics Research 2024年第2期,被遴选为封面文章。

      1a)为所提出的新型硅基片上偏振控制器结构,包括一个特殊偏旋转器、两个热光相移器(PS# 1PS# 3)以及两个端面耦合器。其中,偏振旋转器由1×1 MZI、偏振相关模式转换器(PDMC # 1PDMC # 2)构成,其光波导截面如图1(b)-(c)所示。对于入射光,其x-分量和y-分量分别转换为硅光波导的TE0TM0模式。当光进入到偏振相关模式转换器时,其TM0模由于偏振模杂化高效转换为TE1模,而TE0模则无损通过。进一步通过带相位调控的1×1 MZI,则可实现两个偏振态之间的转换。

      具体来讲,其基本调控过程为:对于入射的任意偏振态光束,通过调节相移器PS #1(φ1),可在MZI双臂获得等比分光;再通过控制MZI两臂相移差φ2即可获得任意TE0/TM0模式比列(即任意PER);最后,控制第二个相移器PS #1(φ3),则可控制输出TE0/TM0模之间相位差δ’,从而生成任意的偏振态。值得注意的是,在此MZI两臂50%50%的分光比是获得高偏振隔离度的关键。图2展示了不同入射偏振光在PS #1PDMC #1DMPS #1区域传输的仿真结果。由此可见,对于TE0TM0MZI两臂总可以获得50%50%的分光比,如图2(a-b)所示;而对于其它偏振光,则通过调节φ1,也可获得50%50%的分光比,如图2(c-e)所示。

      2 不同偏振光在PS #1PDMC1DMPS #1区域的传输情况:(a) TE0模式,(b) TM0模式,(c) 45°线偏振光(δ=2mπ)(d) 45°线偏振光(δ=2mπ+π)(e) 45°线偏振光(δ=2mπ±0.5π) (@1550 nm)

      3给出了入射到MZI两臂的TE0模具有不同相位差δ情况下的光场传输结果。可以发现,当φ2=0,其输出为纯TE0模,见图3(a);当φ2=π,其输出为纯TM0模,见图3(b);而当φ2为其它值,则可实现TE0TM0模任意比值的调控,见图3(c)。进一步通过调控相移器PS #2(φ3),则可获得任意的偏振态输出。

      3 入射到MZI两臂的TE0模具有不同相位差δ情况下的光场传输结果:(a) φ2=0(b) φ2=π;(b) φ2=0.5 π

      所研制的硅基片上偏振控制器总尺寸仅为150 μm×700 μm。图4(a-c)分别给出了不同偏振光入射时输出端测量得到的偏振态信息。对于水平/竖直线偏振入射光(即TE0/TM0模),通过控制MZI相移器(φ2)及PS #2(φ3),其输出光偏振态可覆盖庞加莱球表面,如图4(a-b)所示。对于其它同时包含x-y-偏振分量的入射光,通过同时控制PS #1(φ1),MZI相移器(φ2)及PS #2(φ3),其输出光偏振态也可覆盖庞加莱球表面。图4(d)给出了不同工作波长的输出光偏振隔离度范围测试结果。由此可见,器件偏振隔离度范围在1530-1620 nm波段均>54 dB

      戴道锌教授表示:“片上集成偏振控制器是一个光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但以往大多架构比较复杂,所实现的偏振隔离度范围较小。本文提出的偏上偏振控制方法,无需引入额外偏振旋转分束器等,结构非常紧凑。由于其结构完美对称,可保证了MZI两臂具有理想的3 dB分光,进而获得了超54 dB的偏振隔离度范围,为片上光场调控提供了新途径。”

 

      研究团队简介

      赵伟科,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专职研究副研究员。2019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从事集成光子学研究,主要包括片上多维光场调控、铌酸锂电光/非线性器件等。以第一/共一作者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Photonics Research等发表期刊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

      彭莹莹,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2020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硅基片上可重构器件及系统研究。

      戴道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美国光学学会会士,现任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高性能与高集成硅光器件及应用研究,开拓了多模硅光子学等重要方向,取得了超低损耗硅光波导/延迟线、超高Q硅光微腔、高性能硅光滤波器、免校准硅光开关、极低串扰阵列波导光栅、超高GBP锗硅APD、高速铌酸锂微腔电光调制器等重要进展。在ScienceNatureNature Photon.Nature Comm.LightPRLOptic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共被引20300余次,入选历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得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王大珩光学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荣誉。20132019年担任Photonics Research编委。

 


    
发表评论  
姓名: 匿名
主题:
请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注册新用户
  产经透视
 
·专注于高端实验室检测仪器国产化,凌光红外获...
·红外光学龙头光智科技2023年营收创新高,以产...
·这家企业为玻璃基板芯片制造商提供激光设备
·美国豪掷12亿美元,向以色列采购“铁束”激光...
 
  产业资讯
 
·激光技术为传统产业带来新动能,助力行业发展...
·山西移动建成国内首个全光低时延算力网智算中...
·四方光电:目前,公司拥有的热导、热催化、超...
·1分钟即可完成样品全光谱范围扫描与检测 绵阳...
 
   
  技术动态
 
·有望颠覆市场!湖北光谷实验室攻克短波红外成...
·深度学习赋能合成维度,定制你想要的光模态
·“桌面型”相干极紫外光源
·另辟蹊径——“热”规律实现受激布里渊散射光...
 
  技术专题
 
·Photonics Insights亮相第六届纳米光学前沿国...
·突破光刻壁垒!《中国激光》出版“极紫外光源...
·一种新型低成本、高效率光子集成电路
·面向片上集成的薄膜铌酸锂基高亮度可控空间模...
 
 
首页 激光与红外杂志 产业报道 光电技术 企业展台 产品展示 供求市场 展会专题 最新公告 关于我们
您是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杂志 京ICP备05019986号 Copyright©2004 www.laser-infrar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 0.278s ( Load:0.028s Init:0.035s Exec:0.133s Template:0.082s ) | DB :12 queries 0 writes | UseMem:1,645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