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记注密码   忘记密码?
欢迎您访问激光与红外网! Welcome to LASER & INFRARED!
  明星企业
  支持单位
  业界访谈    
 
“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提名奖发布
来源:中国激光杂志社网      作者:cmh
副标题
日期:2024-04-24 打印】选择阅读文体: 访问次数:87

 

        据中国激光杂志社网,于2024年04月21日报道,中国激光杂志社发布“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光学手性连续域束缚态的实现与观测”“超快激光无油墨彩色打印技术”等20项成果分别荣获“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基础研究类)和“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应用研究类)。


        获奖名单以网站链接为准:

        https://www.opticsjournal.net/CL/ZGGX?

        type=view&postid=PT2404190000292Y5b8‍


         基础研究类(10项)

         1.光学手性连续域束缚态的实现与观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杨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肖淑敏、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等合作提出了一种倾斜纳米孔手性超表面新设计,引入了内禀手性连续域束缚态新机制,在220 nm厚度上同时实现高达0.92的圆二色谱和2663的光学品质因子,比现有手性超结构高出一个数量级,在手性光源与光探测器、非对称光化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


        2.极低泵浦下的高亮度单纳米晶光子上转换

        华中科技大学陈学文、唐建伟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陈冠英等合作在稀土离子掺杂纳米晶光子上转换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提出纳米晶内部离子量子态与外部光学环境协同调控理论,预言并在单颗粒水平上实验展示了纳腔增强光子上转换普遍存在“增强饱和”效应,揭示了长期以来上转换荧光亮度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在该效应指引下,获得创纪录的上转换增强,将上转换亮度纪录提升了两个数量级以上,成功实现了极低泵浦下的高亮度光子上转换,破解了上转换纳米晶的关键应用瓶颈。


        3.激光驱动D2-D2二聚体双分子反应形成D3+的超快动力学

        华东师范大学吴健团队和东华大学朱美芳/闻瑾团队通过制备低温D2冷分子二聚体,利用超快泵浦探测手段和双色光场,结合激发态动力学模拟,首次在时域分辨了光诱导D2+D2+n?ω→D3++D+e-的反应时间,实现了分子间相互作用过程的光场调控,开启了激光诱导分子间相互作用相干操控研究的大门。

        4.弯曲等离子体通道中的激光导引和尾波加速的实验验证


        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团队首次利用百太瓦激光装置,实验验证了厘米尺度弯曲等离子体通道中的相对论强激光的导引和弯曲激光等离子体尾波加速。研究表明,通过对通道曲率半径和入射激光偏移量的调节,可有效降低导引激光的横向振荡,实现稳定导引,同时激发超强尾场,实验观察到最大能量达到0.7 GeV的尾波电子加速。该研究也为基于弯曲等离子通道的无缝多级激光尾波加速验证了关键过程,为超高能激光尾波加速奠定了基础。 


        5.飞秒激光驱动碳纳米管等离子体产生高亮度硬X射线脉冲

        北京大学马文君、颜学庆团队与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合作利用碳纳米管人工构筑出具有三维纳米网络结构的靶材,借助拍瓦(1015W)级飞秒激光的超强光场,在微米尺度内将电子加速到光速并剧烈扭摆,产生了亮度可以媲美大型同步辐射光源的硬X射线脉冲,将此类X射线源能量转换效率提升了两个数量级。该X射线脉冲光源具有非常大的照射视野和超小的源尺寸,可以实现大体积样品的瞬态成像与物性研究,在极端条件物理研究中有重大潜力。


        6.可产生1-10 THz高功率窄带太赫兹辐射的宽频域可调电子束脉冲串

        清华大学唐传祥、颜立新课题组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新型太赫兹电子束团串产生方案,巧妙地利用了电子束自身的空间电荷力进行能量调制并转化为密度调制,实现了电子束团串1-10 THz宽频域连续可调,聚束因子高达0.35,为通过超辐射机制产生宽频域可调高功率窄带太赫兹辐射铺平了道路。该方案仅需控制束流聚焦,无需增加额外调控器件,简单有效;同时不受重频限制,可用于发展高平均功率窄带THz源。这是国际首个经实验验证的覆盖1-10 THz的电子束产生方法,提供了有效解决“THz gap”难题的新型加速器光源方案。


        7.基于自旋-向列压缩回声实现测量精度量子增强的新纪录

        清华大学尤力团队提出基于自旋-向列压缩回声的精密测量新方法,通过相干制备并相干解除多粒子量子纠缠,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相位测量精度量子增强的新纪录。研究成果开拓了非线性干涉仪设计的新路线,为基于超冷原子的精密测量应用奠定了基础。


        8.栅压调控中红外极化激元负折射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团队与西班牙光子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基于石墨烯/氧化钼范德华异质结面内负折射现象。该研究表明,通过电控栅压可以实现光的正负折射的动态控制,构建具有“光晶体管”功能的极化激元片上器件。该发现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结构光学路径的新方案,成功实现了在纳米尺度上高效的光场聚焦以及电可调的正负折射转换功能,开辟了纳米尺度光操控的新方法,有望应用于光电融合集成器件等诸多领域。


        9.基于范德华NbOCl2晶体的超薄量子光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希锋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郭强兵、仇成伟团队实现了目前国际最薄的非线性量子光源:发现一种全新二维范德华NbOCl2晶体,具有极弱的层间电子耦合和极高的χ(2)系数,并据此成功构建了薄至46 nm的非线性SPDC源。这为开发超紧凑片上纠缠光源、经典和量子光学高性能调制器等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同时开辟了二维晶体在非线性量子光源中应用新方向。


        10.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光量子纠缠过滤

        华中科技大学李霖团队与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常越、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石弢合作,利用里德堡原子实现了光量子纠缠过滤器,可用于保护量子纠缠态,并确定性地滤除噪声光子态。利用该过滤器,可从极低保真度的输入态中提取出近乎完美的量子纠缠。这一成果不但填补了确定性量子纠缠过滤器的空白,还为可扩展的多光子量子光学研究以及里德堡多体量子物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应用研究类(10项)


        1.超快激光无油墨彩色打印技术

        西湖大学仇旻/石理平团队开发了一种“飞秒激光无墨彩打”新技术——利用飞秒激光在陶瓷薄膜上产生微纳结构以调控其吸收光谱,从而实现可控的彩色效果。这种技术打印出来的彩图具有色域宽,颜色基本不随人眼观察角度变化,且抗磨损、耐腐蚀等优点。


        2.光纤通讯波段宽带多模片上量子存储器

        电子科技大学周强、郭光灿院士团队与山东大学陈峰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基于飞秒激光直写掺铒铌酸锂波导的固态量子存储器件,实现了1.5微米波段带宽为4 GHz、时域模式数达330个的光量子存储。该成果为量子互联网络提供核心器件,向长距离量子信息交互奠定基础。


        3.基于超表面点云投影设备实现单次三维成像

        北京理工大学黄玲玲团队及合作者提出并研制了大容量超表面点云投影器件实现单次拍摄三维成像。基于全息投影的物理特点,研发了精确鲁棒的重建策略和点云匹配算法,实现了高密度(~15k/mm2),大视场角(150°),高精度(0.2 mm@300 mm)的三维重建,可适用于人脸识别、手势识别等多种场景,助力于三维成像向“高集成度、高密度、高精度”方向发展。


        4.可实现超高速增材制造打印的光刻胶

        清华大学何向明、徐宏团队与浙江大学匡翠方教授团队利用高效光致极性变化原理研发出了一种基于氧化锆杂化纳米颗粒的高光灵敏度双光子光刻胶材料,成功将双光子光刻技术的线性制造速率提升至米/秒级,有力推动了双光子光刻技术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大规模实际应用。


        5.300公里光纤中独立单光子源的量子干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张强团队和合作者通过发展高性能的固态量子点单光子源和高效率、低噪声的量子频率转换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两个独立光子之间超越300公里光纤距离的量子干涉,且将干涉的对比度提高至0.93±0.04。该研究成果为构建远距离、实用化的固态量子网络开辟了新的路径。


        6.最大化散射荧光收集微型三光子显微镜

        北京大学程和平、王爱民、赵春竹团队研发出一款重量仅为2.17 g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能直接透过大脑皮层和胼胝体,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中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为揭示大脑深部结构中的神经机制开启了新的研究范式。


        7.百兆比特率量子通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徐飞虎等开发出集成光子片上高速高保真度偏振态调制技术,结合上海微系统所新研制的八像素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实现高码率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在10公里标准光纤信道下,实时密钥率达到每秒115.8兆比特,较之前纪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此成果表明,量子密钥分发满足高带宽通信需求,对未来量子通信的大规模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8.超低损耗氮化硅集成光芯片的量产技术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团队报道了国际上首次实现超低损耗氮化硅集成光学技术从“实验室演示”到“工业级大规模量产”的转化。这也是首次在国内建立起超低损耗、大尺寸晶圆、厚氮化硅的光芯片工艺技术,且多项指标和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最好水平。


        9.阴离子-π作用助力高性能钙钛矿光伏材料与器件

        北京大学周欢萍团队突破卤化物钙钛矿生长调控传统思路,创新性地提出基于阴离子-π相互作用,引入缺电子受体与钙钛矿中的阴离子X位结合,精准调控合成反应动力学。该方法与基于与阳离子B位配位作用的传统思路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位点和作用机理,且可联合使用,进一步提高品体质量与相纯度,实现了25.8%的认证效率,为同期公开发表的最高水平之一。该工作为高质量钙钛矿薄膜的可控制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推动了钙钛矿光伏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10.太赫兹时域光谱实现超多层结构的重建成像

        西安交通大学张留洋团队基于太赫兹信号的局部对称性特征,结合邻域均值成像策略建立太赫兹时域信号找峰成像体系,首次实现超多层结构的太赫兹重建成像,突破时间分辨成像中多次反射效应对信噪比的限制,在信噪比低于-6 dB时仍可获得清晰的太赫兹图像,成像对比度相比传统技术提高一个量级,能够准确检测数十层亚毫米结构内部的隐藏信息。该成果大幅提高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探测精度与深度,有望推动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迈向实际工业应用。


        “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由中国激光杂志社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18届,旨在促进中国优秀光学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推动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凭借高学术水平的候选成果,以及严格公正的评审机制,这一奖项备受业界认可,具有高度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2024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征稿火热进行中!欢迎论文在线发表时间在2023年11月1日-2024年10月31日之间、论文第一单位为中国的学者踊跃报名。


    
 
首页 激光与红外杂志 产业报道 光电技术 企业展台 产品展示 供求市场 展会专题 最新公告 关于我们
您是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杂志 京ICP备05019986号 Copyright©2004 www.laser-infrar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 0.500s ( Load:0.034s Init:0.042s Exec:0.150s Template:0.275s ) | DB :6 queries 0 writes | UseMem:2,034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