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记注密码   忘记密码?
欢迎您访问激光与红外网! Welcome to LASER & INFRARED!
  明星企业
 
  支持单位
  展会专题
·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中国科学院张清杰院士将出...
·2024智能光子技术研讨会
·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闪亮来...
·中国科学院张清杰院士将出...
·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闪亮来...
·2024智能光子技术研讨会
·第九届中国(北京)军事智...
·BPC2024,聚首群英,邀请报...
  业界访谈
·“大气多参数探测光量子激...
·锐科激光牵头的2项国家重点...
·两项激光相关的项目入选20...
·中国芯片教父张汝京:一个...
·两项激光相关的项目入选20...
·中国芯片教父张汝京:一个...
·锐科激光闫大鹏获“国家卓...
·锚定激光赛道!多地发布新...
·“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
·深度专访:半导体激光领军...
  技术动态    
探索时间极限,阿秒激光脉冲今日加冕诺奖桂冠
作者:cmh        来源:中国激光杂志社网 
日期:2023-10-16    阅读次数:152
副标题:

        据中国激光杂志社网,于2023年10月03日报道,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4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Pierre Agostini、德国科学家Ferenc Krausz和法国/瑞典科学家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们“开发了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

        自从2001年人们首次实现单个独立的阿秒脉冲以来,阿秒脉冲作为超快光学最前沿的内容,在近20年的时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人们在电子运动的自然时间尺度中观测量子世界的基本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手段,并开启了阿秒科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应用覆盖了原子、分子、凝聚态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学科的不同研究需求。

        阿秒激光最主要的特色就体现在它的名字“阿秒”上,反映在时间尺度上就是“快”。在最基础的微观世界,生物、化学和物理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因为其根本都是来自电子运动。例如分子内的电子运动负责生物信息传递、改变化学产物以及生物系统功能,信息处理的速度则可以通过采用更小的纳米电路来提高等等,这些电子运动的时间尺度会短至几十阿秒甚至更短。这么快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是阿秒激光领域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阿秒激光最主要的特色。

        原则上来说,产生阿秒激光脉冲的方法有很多,气体高次谐波、固体高次谐波和自由电子激光都可以。但是目前在实验室得以实现并应用的主要是气体高次谐波方法。

        气体高次谐波方法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主要是基于少周期的、载波包络相位稳定的飞秒激光脉冲驱动,采用近单周期极短脉冲、偏振门、双色场等各种技术(组合)来实现单阿秒脉冲产生。这些技术手段核心目的均是将飞秒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限制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从而产生一个单阿秒脉冲。而固体高次谐波方法,需要在很高功率的激光器上才能实现,目前的稳定性还有待改进。

        《中国激光》“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专题特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魏志义研究员撰写“阿秒光学进展及发展趋势”一文,总结了阿秒脉冲在高次谐波相位匹配及高能量飞秒超强激光、双色及多色相干合成飞秒激光、中红外飞秒激光、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阿秒脉冲的研究背景

        1987年前后,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各自独立发现,当利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皮秒激光脉冲与气体相互作用时,会产生驱动激光频率奇次倍的一系列谐波,这一现象被称之为高次谐波 (High Harmonic Generation, HHG)。

        高次谐波的基本性质可以用半经典的三步模型理论来解释,如图1所示:首先在超快激光场的作用下,电子通过被强激光场压低的势垒隧穿电离离开原子;然后电子在光场中被进一步加速;最后部分电子被反向推回母核并与母核复合,释放波长覆盖从极紫外至软X射线辐射的范围的高次谐波光子。

        高次谐波现象被发现后不久,即被理论预言将可支持阿秒脉冲。高次谐波在驱动光的每个光学周期(典型的800 nm激光的光学周期为2.67 fs)中产生两次,因此高次谐波在时域上表现为脉冲宽度远小于半个光周期且间隔为半个光周期的阿秒脉冲串。

        但直至2001年,人们才基于高次谐波分别在实验中测量到阿秒脉冲串及从脉冲串中提取出的孤立阿秒脉冲,脉冲宽度在百阿秒量级,是人类所能获得并操控的最短时间尺度。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研究组产生并实现了阿秒脉冲的测量。

         2017年,美国及瑞士的研究小组采用1.8 μm波长的红外飞秒激光作为驱动光源,先后报道了53 as 及43 as 的最短脉冲世界纪录。

         国际上对阿秒脉冲的先驱性研究及其展现出的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刺激了国内对阿秒脉冲相关研究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魏志义等人于2013年报道了160 as孤立阿秒脉冲的测量结果,并在2018年报道了结合阿秒光源与多种测量终端,开展跨学科的超快时间分辨测量用户装置的建设计划。

       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相继实现了孤立阿秒脉冲的测量。


        阿秒脉冲技术的研究前沿

        作为人类挑战最短脉冲宽度世界纪录极限的工作,目前阿秒脉冲不仅继续朝着脉宽越来越短的方向发展,而且也向对应更高强度的大脉冲能量、更高光子能量的极短波长、更高平均功率的高重复频率方向迈进,以满足在不同应用方面的需求。


       1.高通量阿秒脉冲的研究进展

        HHG的产生机制决定了其具有转换效率较低的特点,从而限制了阿秒脉冲在非线性光学,阿秒泵浦-阿秒探测等对光通量要求很高的领域中的应用,因而获得高强度的阿秒脉冲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利用高能量驱动激光产生HHG时,通过松聚焦增加焦距与产生介质长度并以平方倍率降低气压,可以保证HHG的转换效率,这成为了产生高通量阿秒脉冲的可行方案。

        2002年,法国CEA-SACLAY的J.-F. Hergott等人利用松聚焦的TW级驱动激光,在Xe气中获得了微焦量级的极紫外输出。同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E. Takahashi等人,分别在不同气体中实现了高通量的HHG输出,其中在Xe气中总能量达到11.5 μJ,将阿秒脉冲的应用带到了非线性光学领域。

        利用双色及多色光场相干合成的光场可以克服孤立阿秒脉冲选通对驱动激光脉宽的限制,并且可以以控制电子轨道的方式提升阿秒脉冲的产生效率,是产生高通量孤立阿秒脉冲的一种理想方法。

        2013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E. Takahashi等人用800 nm的飞秒钛宝石激光及通过参量放大产生的1300 nm的参量激光组合的双色光场作为驱动光源,获得了能量达1.3 μJ、脉宽约500 as的孤立阿秒脉冲(图2),通过自相关技术测量得到了脉宽信息。


        2.高光子能量阿秒脉冲的研究进展

        波长在2.3~4.4 nm波段的软X射线,位于碳元素K吸收边和氧元素K吸收边之间,因其对水透明而对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碳、氮等具有较强吸收,被称为“水窗”波段,在生物、化学等领域受到很大的关注。

         常规的近红外飞秒驱动激光难以产生上述波段的高光子能量。利用中红外波段的驱动激光,以降低转换效率为代价,可大幅扩展HHG的截止光子能量。

        2001年,当时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B. Shan(山冰)与Z. Chang(常增虎)利用1.51 μm参量放大激光(OPA)驱动气体HHG,将Ar气产生的HHG的截止能量从64 eV扩展到了160 eV。

        2012年,美国JILA的T. Popmintchev等人将3.9 μm驱动激光注入充有高密度气体的长空心波导管中,产生了截止能量在1.6 keV,带宽0.7 keV的连续高次谐波,理论上可支持2.5 as转换极限的孤立阿秒脉冲,如图3所示。

        2017年,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Z.Chang(常增虎)用中心波长为1.8 μm的双周期飞秒放大激光,得到了53 as的孤立阿秒脉冲,其光子能量达到碳K吸收边缘(284 eV) 。

        同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同样利用OPA技术获得了长波长飞秒激光,进一步得到了脉宽43 as的孤立阿秒脉冲,是迄今为止最短阿秒脉冲的世界纪录。


        3.高重复频率阿秒脉冲的进展

        目前人们探测物质电子结构的主要手段,如光电子能谱学等,需要在短时间内采集到足够强的信号,以符合测量等统计要求或抑制对电子的探测精度产生影响的空间电荷效应。这驱动着高重复频率光源驱动的高次谐波及阿秒脉冲的不断发展。

        2003年,德国MPQ的F. Lindner等人首次报道了使用高重复频率(100 kHz)和低脉冲能量(7 μJ)的钛宝石再生放大驱动光源产生高次谐波。通过优化相位匹配,并结合频率上转换实现更短驱动波长的高重频高平均功率激光,成为了产生高通量阿秒脉冲的另一手段。

        2020年,德国耶拿大学R. Klas等利用1030 nm Yb光纤倍频后的515 nm波段实现1 MHz, 89W的输出,并在26.5 eV光子能量处达到了约3×1015光子每秒(12.9 mW)的高次谐波输出。

         在高重频高次谐波中提取阿秒脉冲也已见诸报道。

        近两年,匈牙利ELI-ALPS相继报道了420 as和395 as的100 kHz阿秒脉冲序列的测得工作。

        2020年,德国MBI报道了使用CEP锁定的7 fs,190 μJ,100 kHz,800 nm的NOPCPA光源成功测量了160 as 孤立脉冲的实验结果。

        对于更高重复频率的高次谐波装置,利用提升气压满足相位匹配非常困难。该类系统可行的方案是使用共振增强腔,使高次谐波产生的源位于一个谐振腔的内部,通过驱动光源在腔内的振荡,提升腔内电场强度,可以实现在极紫外波段的频率梳,如图4所示。


        4.固体高次谐波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固体介质产生高次谐波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使用固体高次谐波高效率产生阿秒脉冲的希望。同时通过研究固体高次谐波的微观机理,人们能够获得原始材料的电子结构及其内部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

        虽然早在90年代就已经在理论上得到预言,但直到2010年,人们才第一次在500 μm的ZnO 晶体中得到高次谐波信号,激光参数为3.25 μm,100 fs,1 kHz,聚焦后的功率密度约为5×1012 W/cm2,产生截止区25阶(9.5 eV)的高次谐波,如图5所示。

        高次谐波的产生来源于材料中电子在能带间的跃迁(Interband)以及能带上的振荡(Intraband),通过探测固体高次谐波信号可以得到材料本身的能带性质。

        2015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G. Vampa等人在 ZnO单晶中偶次谐波信号中提取出产生过程中电子-空穴对积累的相位,在实验上第一次实现能带结构的全光学测量。

        2020年,德国MPQ的E. Goulielmakis通过分析MgF2晶体中产生的固体高次谐波,反演得到了材料中价电子势能与电子密度信息,并实现了26 ps的分辨率,为精确观测材料中价电子波包形貌奠定了基础。


        总结与展望

        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阿秒脉冲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短阿秒脉宽已突破了50 as;利用高能量或多色光场相干合成的超快激光,阿秒脉冲能量也超过了10 μJ;以中红外波长激光作驱动,得到了高达1.6 keV光子能量的高次谐波。

        此外,利用高平均功率飞秒钛宝石激光驱动光源,已产生重复频率大于100 kHz、脉宽仅160 as的阿秒脉冲;多个研究组采用波长1030 nm的高平均功率光纤及全固态驱动激光,得到了重复频率大于1 MHz的HHG。

        得益于这些不同参数性能的阿秒脉冲及高次谐波的出现,人们能够全面表征认知原子、分子以及纳米结构中阿秒时间尺度上的超快过程,并将阿秒科学进一步拓展到化学、生物以及凝聚态物理等诸多领域。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近年固体高次谐波研究的出现和兴起,不仅为阿秒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人们研究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光学研究方法。

        可以预见,研究人员在不久的未来有望得到脉宽更短、光子能量更高的高通量阿秒脉冲,从而能够利用阿秒泵浦-阿秒探测等超快光谱技术,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知真正带入到电子运动的阿秒时间尺度之中。


    
发表评论  
姓名: 匿名
主题:
请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注册新用户
  产经透视
 
·红外光学龙头光智科技2023年营收创新高,以产...
·这家企业为玻璃基板芯片制造商提供激光设备
·美国豪掷12亿美元,向以色列采购“铁束”激光...
·产业“先行”托起未来理想城
 
  产业资讯
 
·全球热成像市场分析报告:中国首次占据出货量...
·重磅!睿创微纳红外热成像 ASIC-ISP 芯片通过...
·长光卫星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再升级:激光通信距...
·远距离语音探测:会用激光,你也能拥有“顺风...
 
   
  技术动态
 
·上海光机所在基于多模反谐振空芯光纤的纳秒脉...
·中国科大在高能光子探测领域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陈险峰、陈玉萍教授团队综述:薄...
·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束神奇的光不可或缺
 
  技术专题
 
·长焦镜头光学系统设计及无热化研究
·尹华磊:“破解”量子密码的奥秘
·革命性激光技术:在室温下使非磁性材料产生磁...
·人类能看到紫外线吗
 
 
首页 激光与红外杂志 产业报道 光电技术 企业展台 产品展示 供求市场 展会专题 最新公告 关于我们
您是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杂志 京ICP备05019986号 Copyright©2004 www.laser-infrar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 0.513s ( Load:0.021s Init:0.033s Exec:0.131s Template:0.328s ) | DB :12 queries 0 writes | UseMem:2,078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