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记注密码   忘记密码?
欢迎您访问激光与红外网! Welcome to LASER & INFRARED!
  明星企业
 
  支持单位
  展会专题
·中国科学院张清杰院士将出...
·2024智能光子技术研讨会
·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闪亮来...
·中国科学院张清杰院士将出...
·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闪亮来...
·2024智能光子技术研讨会
·第九届中国(北京)军事智...
·BPC2024,聚首群英,邀请报...
·凌光红外诚邀您参加CSE化合...
  业界访谈
·两项激光相关的项目入选20...
·中国芯片教父张汝京:一个...
·两项激光相关的项目入选20...
·中国芯片教父张汝京:一个...
·锐科激光闫大鹏获“国家卓...
·锚定激光赛道!多地发布新...
·“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
·深度专访:半导体激光领军...
·激光器的阈值特性:不妨“...
·张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基础知识    
有哪些“高大上”的防贼手段?
作者:cmh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日期:2015-06-10    阅读次数:1168
副标题:

       [导读] 今天的安防,似乎也不能再依靠这些无奈的技术了……更多的,还是得靠科技来实现安保啊!      
      “高墙大院”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建筑的一种独特风格,除了安防上的意义,还有着彰显房屋主人显赫地位的作用。然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哪怕院墙高耸入云,也挡不住有心人的梯子……逼急了,还曾有记者爬上用云梯车,居高临下的去给院内拍照呢。而米国也不甘落后,听说,最近直接给白宫的栅栏上加装上了18公分的钢钉!      
       不过,今天的安防,似乎也不能再依靠这些无奈的技术了……更多的,还是得靠科技来实现安保啊!      
       看不见的栅栏      
      在这些安防措施中,最常用的就是红外线探测技术了。      
      当然,这其中又分为两大类:主动红外线传感器和被动红外线探测器。      
      主动红外线探测器,简单的说跟电梯门上的光电管原理差不多:一个元件持续的发射出红外线,对面的另一个元件也就不断的接收红外线。一旦突然接收不到了,就意味着在红外线被什么东西给遮住了。如果这是发生在电梯上,电梯门就会主动向两边打开,以免夹着乘客;而如果将其连在报警器上,就会给指挥中心发出预定的报警信号,提示有人在此经过。主动式红外探测报警器原理图(图略)。      
      当然,从原理上说,这个装置也可以用普通的激光来实现。但红外线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肉眼不可见,不易被入侵者察觉。因为必定是一个发射端和一个接收端面对面的安装、配合使用,所以又常被叫做“红外对射”。      
      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院墙防范,将多套装置沿着墙头安装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红外线栅栏,当有人企图闯入时,就会遮断某一条红外线而报警。墙头的红外对射(图略)。      
       为了避免老鼠、猫、土拨鼠等小动物无意中触发报警装置,发射端会发出两束独立的红外线,它们相隔几厘米左右,如果是人类经过则会同时遮住两束红外线,触发警报;但如果是小动物经过,则往往只能遮断其中的一条,系统则会将其忽略。      
      被动式红外探测器(PID)的原理,就要稍微复杂一些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体温都在37℃左右,这通常是高于室温的。因此,当人类走进屋子里,就相当于在比较“冷”的室温背景中,加入了一个温度更高的“热点”,会向四面八方发射出红外线来。被动式红外探测报警器(图略)。      
      这就像是黑夜里点燃的一堆篝火,老远都能看见——只不过被动式探测器“看到”的是肉眼看不见的红外线,从红外线强度来判断有超过室温的物体走进了监控范围,从而触发警报。      
      “有本事你别动!”      
      上述两种红外探测器,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结合起来简直是铜墙铁壁。然而……对于特别厉害的飞贼而言,还是有特殊的技术可以躲开探测器的。比如,2003年发生在比利时安德卫普钻石交易中心保险库的惊天大案,窃贼们就轻易化解了这些安防措施。      
       比如,他们用泡沫塑料做成的“盾牌”遮挡自己,身体发出的红外线就躲开了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带一个便携式红外发射器,放在那直接照射接收端,主动式红外探测器也就被骗过去了。      
      实际上,任何一种安保设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往往需要多种措施并用,才能可靠的发挥效能。而移动目标探测器(Motion detector)就是一种很有用的补充。      
      这种探测器会朝着四面八方发射肉眼看不见的微波,而微波碰到别的物体之后会被反射回来(称为回波)。如果这个物体是静止不动的,回波不会有改变,就像一个乒乓球弹回。然而,如果这个物体正在运动,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如果该物体面向波源(探测器)运动,回波的频率会升高;背向波源运动,回波的频率就会降低,这就是著名的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探测器检测到这种频率的变化,就能测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从而触发警报。(顺便提一句,高速公路上的雷达测速用的也是这个原理。)      
      理论上说,这种移动目标探测器几乎不可能躲得过去,除非用能吸收微波的特殊材料把自己彻底裹起来;或者,以非常、非常慢的速度移动——只要移动速度超过了1米/分钟的物体,就很难不被它发现。      
      当然,这种探测器也有一个缺陷:无法分辨物体的大小。一只猫和一个人,只要跑动起来,对于它来说是一码事……所以,移动物体探测器往往会和红外探测器联合使用,降低误报的可能。      
      电得你唧唧叫!      
      这些安防探头都还比较温和,只会报警而不攻击入侵者。而一种更积极的防御,就是所谓的电网。      
      在日俄战争中,人类首次大规模使用电网,对日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当然,作为安保措施,肯定不应该对入侵者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所以实际上叫做“电击围栏”( Electric Fence)更恰当。      
      其原理也很简单:电源的的零线接地,火线则连接裸露的导线。这些长长的导线围绕着墙头架设,并用绝缘材料与地面隔开,所以平时导线中并没有电流。一旦某个人接触到任意一根导线(也就是爬上了墙头),人的身体就充当了电源、导线、大地、零线之间的导体,从而形成回路,人体瞬间就会遭到电击,产生疼痛、麻痹、痉挛等等影响。这和平时不小心触电的原理一样,但电击围栏是通过了变压器,将普通交流电的电压升高、电流降低,并设计为脉冲送电,让导线每秒钟只通电一次,所以电击通常不会致命,但那种酸爽的感觉,却足以让入侵者望而却步。      
      当然,如果是用在监狱、军事设施上的电网,则电流通常会比民用的版本更强,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大。     
安全就是可视化      
      无论上述哪一种安保设备,都存在一个问题:一旦入侵者用某种方法绕开或者破坏了设备,值班人员是很难及时发现的。      
      因此,现代安防技术的一个思路就是:安全就是可视化。也就是说,通过多个摄像头对建筑物的各个角落、出入口进行全天候的监控,以期发现任何可疑的情况。红外线成像下看到的人体(图略)。      
      显然,摄像头安装越多、越密集,入侵者被看到的可能就越大;然而,相应的视频画面也会有很多个,坐在控制中心的安保人员实际上是看不过来的——无论是采取多块屏幕还是将多个探头的画面缩小显示在一个屏幕上,安保人员都很难长时间盯着每一个摄像头的画面进行观察。      
      解决办法则是采用一类叫做“画面变化监控”的技术,通过软件每隔一段时间(如10秒钟)比对监控画面,一旦发现某一帧画面与之前的画面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多了一个走过的人影),就会发出声光信号,提示安保人员进一步查看该监控视频,人工分辨是不是真的有入侵者。      
      结语      
      尽管安保技术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措施出现(比如装在地板下的压力报警器、监测脚步的震动报警器、反干扰的编码式主动红外对射等等),但终究也不可能保证100%的安全,还得依靠其他安防手段的配合,以及安保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引用王大伟教授的话说,“人防、物防、技术防,还得加上心防。”

    
发表评论  
姓名: 匿名
主题:
请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注册新用户
  产经透视
 
·光鉴科技完成2亿元B轮融资,推进3D视觉技术多...
·2023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销量达135.9亿元
·Effect Photonics获得3800万美元D轮融资
·央视聚焦新质生产力在武汉:已形成光电子等3大...
 
  产业资讯
 
·锚定激光赛道!多地发布新一轮“追光”计划
·开启6G的未来:太赫兹通信的新突破
·德国团队开发出20kW激光晶体加工适应光学系统...
·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DUV-DPL)研制难度大 我...
 
   
  技术动态
 
·超构表面全息设计,重塑微纳光子学技术与应用...
·实现速率超过20 Mbps的高速量子通信
·捕捉最短瞬间,单个阿秒脉冲表征技术研究进展...
·他们在实验室“种”出世界最长石墨烯纳米带
 
  技术专题
 
·超紧凑片上偏振控制器
·超紧凑片上偏振控制器
·太赫兹传-控-感“多面手”:亚波长光纤集成器...
·清华大学陈一镭助理教授:提出格密码的量子算...
 
 
首页 激光与红外杂志 产业报道 光电技术 企业展台 产品展示 供求市场 展会专题 最新公告 关于我们
您是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激光与红外杂志 京ICP备05019986号 Copyright©2004 www.laser-infrar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 0.496s ( Load:0.020s Init:0.031s Exec:0.128s Template:0.317s ) | DB :12 queries 0 writes | UseMem:2,063 kb